林间闪闪的红领巾写拟人句
风把我的红领巾吹掉了改成拟人句?
风把我的红领巾吹掉了改成拟人句?
这个句子写的是风吹掉了我的红领巾,句子要求我们把它改为拟人句,根据句子的意思我们可以这样改:调皮的风好像也喜欢我的红领巾似的,偷偷地给我吹掉了。
闪闪的红领巾像飞动的旗仿句?
闪闪的红领巾,像飞动的旗!
(把红领巾比喻成旗)。还有很多花骨朵藏在橘叶下,一阵风吹来,忽隐忽现,似乎在和人们捉迷藏。
(似乎在和人们捉迷藏用到了拟人)。
它们有的两个一排,有的三个一束,有的四五个抱成团……( 有的,有的,有的构成排比)。十一月左右,果实成熟了,绿叶从中露出了一盏盏红色的小灯笼。
( 把果实比作小灯笼)
太阳变得越发的红,将黑暗照亮.改为拟人句?
当然能啊。
拟人
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思想、行为或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段。
也就是说,拟人的核心在于赋予物以人的特征。
举个例子,如: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以上片段摘录自高尔基《海燕》。波浪本是物,但是作者在此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波浪以人的行为和性格。字里行间,我们完全能感受到“波浪”骨子里的那样一种乐观的积极的奋斗精神。当然,我们知道,波浪本身是无情感的,作者赋予其情感,实际上是作者内心自己的情感——不屈于命运,不惧于困境,勇往直前,笑对人生。因此,对于拟人,事物人格化的本质是以物传情,传递的是作者的情感。
对于拟人的使用,关键点在于二:一是事物人格化,二是以物传情。故而,对于能否在拟人中使用“像”或者“似”,自然是可以的了。
举个例子,如:
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
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
向日葵摇头微笑着,
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
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密集的芦苇,
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以上片段摘录自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高粱“好似”红领巾,这是比喻,将高粱比作红领巾,自然是可以的;“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这里是拟人的部分。通过这种“悄悄”的神态和“观察”的动作,将高粱的穗头随风摇摆的动作,完全地拟人化。仔细分析句型结构,如果没有前半部分的比喻,后面的拟人就有些突兀,缺少“红领巾”的一种童真和小调皮,拟人的效果就有欠火候;但如果没有后半部分的拟人动作,前面的比喻,就显得十分单调,给人一种食之无味,弃之有肉的鸡肋感。
再回到题主的问题:
小辣椒像害羞了似的。
显然,每个读到此句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那小辣椒好可爱啊。为什么呢?先谈谈自己的看法。每次自己看到“害羞”这两个字,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可爱的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纯纯的少女,与自己暗恋的少年一起,走在树影斑驳的林间小道上,小脸红扑扑的,低着头,抿着嘴,小手紧紧地攒着衣角”。也就是说,“害羞”这个字眼,是一种完完全全的人的行为。因此,害羞了,是一种人的动作,也是人的一种神情。在这里,使用“小辣椒害羞了”和“小辣椒像害羞了似的”,完全没有区别。统归而言,语言的运用,不是几个所谓“像、似”之类的字所能完全涵盖的。正如同“小辣椒像害羞了似的”,给人的感觉就是小辣椒就是小女孩一般,活泼,天真,可爱。语言的魅力,在于文字背后的感染力。有时候,那么几个字,就能引起共鸣;有时,那么几句话,就能给人以力量;有时,那么几段话,就能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