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修改五次 把《十五从军征》改写成记叙文?

[更新]
·
·
分类:行业
4830 阅读

记叙文修改五次

把《十五从军征》改写成记叙文?

把《十五从军征》改写成记叙文?

改写《十五从军征》 秋天已经接近尾声了,地上铺满一层凋零的枯叶。
天色已近黄昏,在凄清的羊肠小道上,走着一个孤零零的老兵。
他两鬓全白,一身破旧的布衣,连那萧瑟的秋风都挡不住,那老树皮似的手拄着一根拐杖,蹒跚地朝着他记忆中的家乡走去。
在夕阳的映照下,更显憔悴……一甲子过去了,他整整离乡六十几年了,六十几个春秋未亲近的故土啊,如今他却找不到自己的家。
老兵走得又累又饿,在小道旁的大石块上坐了下来歇息。
就在这时,一个老农路过,忙探身打问,原来那老农是他年少时的玩伴。
“是你吗?真的是你吗?” “你是?”老农不解的问。
“我,就是那六十几年前被朝廷征去当兵的那个十五岁少年啊!你不记得我了吗?”老兵激动的讲着。
“是你。
想不到啊,想不到我还能见到你。
”老农打量了一下老兵。
“对了,这几十年来,村里有发生什么大事吗?” “哎。
咱们这种小地方,哪能发生什么大事。
几十年了,都还是老样子,百姓受苦受难,朝廷拨的款和救济物资被那些贪官占为己有。
接连不断的有百姓没饭吃,就都饿死了,太可怜了。
” “可恶啊!那我家现在还有什么人?” “你家啊,就在那。
那里已经变成了松柏掺杂的一块坟墓之地。
”老农用手指了指不远处的一间杂草屋,“在好几年前你的父母就都去世了。
” “什么?”老兵吃惊不已。
他没想到,好不容易盼到了回家的一天,而双亲却早已去世,他腿一下子软了,顿时,就好像掉进了冰窖里,从头顶凉到了脚尖。
他顾不了这么多了,告别了老农后,步履蹒跚地向那间杂草屋走去。
他眼前凄凉一片,断垣残壁。
院中杂草丛生,水井边长满了野葵花,茅草屋里那野兔从狗洞里钻进钻出,野鸡听到了声响一下子就飞到了梁上去,头上已没有屋顶,凄凄秋风穿堂而过,那风声好像也在诉说着悲哀……他亲手抚摸着那曾经熟悉而现在却已腐烂的一件件东西,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都已消逝,他的内心如刀绞般疼痛。
他仰望天空,发出感叹,只见浮云漂移,阴暗的黄昏仿佛也在哀悼着这一切的凄惨…… 天已昏暗,肌肠响如鼓,老兵在月光下,用石头垒砌简易的灶台,采集院中的野谷用来做饭,采摘野葵用来做汤。
饭菜不一会儿就做好了,眼前孤单一个人,却不知有谁能来和他共进晚餐,手拄拐杖站立起来,放眼眺望,漆黑一片。
也是,谁会在晚上来到这荒郊野林?想不到自己一生为了朝廷,出生入死,转战沙场,却不能为自己的父母尽孝,自己的栖身之地已变成了乱葬岗,只能无奈地坐下,独自伤感,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劳碌的一生没有得到好报,伴他残年的只有内心的悲哀……

怎么修改作文要用哪五种方法修改?

修改作文的方法:
1、调。
文章的修改,应本着先整体后局部,先大处后小处,先思路后材料,先内容后形式的顺序进行,而不要一下笔就被一些细枝末节牵制了注意力,如同雕塑、绘画,总是先有一个大体的轮廊,才去逐步细化,文章的修改亦如此。又好比带兵打仗,先要调兵遣将,排兵布局。
所以修改的第一步,是要通过“调”使整篇文章的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之后再进行段内的梳理。通过“调“,使散乱的变得集中,混乱的变得清楚,上下不衔接的变得连贯。
2、补。
“补”主要是通过对疏漏、残缺之处加以补充,使文章更加全面完整。比如议论文,在阐述某个观点时,是否只分析了事物的正面、主流、成绩和长处,而没有辩证地看到其反面、支流、问题和短处,是否只有前因而无后果,只有伏笔而无照应,是否只见材料不见观点,是否有必要的中心句、点题句。
同时,在修改时要注意用一些必要的过渡词,如“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反之”、“既然……那么……”、“不仅……而且……”,注意用一些过渡的短语。如“一言以蔽之”、“综上所述”,用一些过渡的句子或语段。这些必要的过渡,将使文章更加完整而严谨。
3、增。
所谓“增”,即在修改时,通过补充一些材料,使抽象、空泛、言之无物的文章变得具体、实在,使单薄、无说服力的文章变得丰满、有力。比如记叙文,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地记“流水账”,自然乏味,我们就可考虑增添一些细节描写,使描写的对象更加清晰、丰满;或者增添一些描写角度。
4、删。
在修改时,对那些重复、哕嗦、东拉西扯的语句要删,拖泥带水、可有可无、不言自明的句段要删,节外生枝、离题、跑题、与观点脱节、违背事实、明显不真实的语段和材料,不管多么精彩,也要删,某个事例已经把观点论证得很清楚了,多余的事例就要删去。
5、换。
所谓“换”,就是将那些陈旧、平淡的材料换成新颖、生动的材料,将那些含混、笼统、易生歧义、晦涩难懂的句段换为更加准确、清楚、明快的表达。修改时,首先要看看文章的材料是否典型、新颖,对那些陈旧、已被别人多次引用过的材料最好换掉,不妨重新从你的素材库中去搜寻,找出更加吸引人的更新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