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数学七大思维 数学题死活做不出来怎么办?

[更新]
·
·
分类:行业
3354 阅读

考研数学七大思维

数学题死活做不出来怎么办?

数学题死活做不出来怎么办?

能这样反思,说明你是个积极上进的学生,这一点非常好,有学习的欲望,就一定会有进步。同学,不要着急,慢慢来,数学学习越急躁反而会适得其反的。要做到稳扎稳打,由慢到快,一点点地提速。
学数学重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你的同学能做到快速解题,说明这两方面都非常好了。只有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了,才能在此基础上将公式、定理运用得更熟练;要学会审题、学会分析、能抓住题里的重点字词也就是关键词,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你的问题描述中看,你基础知识方面还比较薄弱,应该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看看是哪方面的知识点弱一些,就偏重练习。对于数学的学习,如果一个环节松动了,那么下面环节的学习就会越来越差。要实实在在地跟进,不要盲目地刷题。
当你真正解决一道难题时,内心的喜悦是难以描述的,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比这样苦恼效率高好多。数学学习更要讲方法,学习得法就一定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的。

什么是数学思维?

要想学好数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那么什么是数学思维呢?这个概念真的不好去论述,但是是绝对存在的,并且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说数学思维,同样一道题目,有的学生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整解答,而有的同学需要思考很久才能解答,还有一些同学看了半天也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一些同学连题目的意思都没有理解,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题目都没看就自我放弃了,不同学生在同一道题目上的不同表现除了与基础有关外,与数学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关联。
数学思维主要就是思考数学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逻辑思维。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第一步该干什么,第二步该干什么,第三步该干什么,…… 把这些问题给弄明白了,数学题目也就能顺利解答。
很多同学见到数学题目时根本就没有清晰的思路和思维,凭借着记忆照猫画虎解决一些简单的或做过多次的题目,但一旦遇到比较复杂的题目或没见过的题目时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了,这就是缺乏数学思维能力的体现。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依据俗语说乱全打死老师傅,胡乱出拳也许能取得一时的胜利,但这种胜利是很难持续的,唯有按照套路去走,夯实基础,掌握基本的规律和方法方能以不变应万变,思路如套路,任何问题的解答都是有其方法和步骤的,我们需要掌握其方法和步骤。
数学思维体现出来也就是做题的思路和方法,你是如何来思考这个题目的,如何运用题目的已知条件的,如何来找到突破口的,为什么用这个方法而不是别的。做数学题如同探案一般,需要从错综复杂的条件中筛选中有用的条件,再加以分析和推导,一步步找到事情的真像,解决问题。
数学思维与联想能力有关,不同的学生见到同样的题目和条件因为产生了不同的联想,最终会导致产生不同的思路,进而导致了最终不同的结果。
一个学生对题目条件的分析和加工处理能力就决定了最终不同的结果,要得到正确的结果就必须具备正确的思路,也就是需要产生有效地联想,这种联想的构建一方面取决于我们的基础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我们之前有意识地练习和强化训练产生的一种条件反射或者说是对应关系。当然这种对应关系在很多时候不是单一的,是会继续拓展和延伸的,于是就形成了发散思维。
来看一道很典型的题目的分析思路:
先分析题目的条件,两相同三角形叠成如图形状,已知一个梯形的三边,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如何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呢?发现阴影部分是一个梯形,想到梯形的面积公式,如果能求出阴影部分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再代入面积公式即可。
但发现根据题目已知条件发现没法直接求出阴影部分梯形的相关长度,那该咋办呢?直接求没办法,那就需要间接来算,如何才能做到呢?
还是先回到题目条件,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相同三角形有什么用呢?既然这个题与面积相关,那么相同三角形的面积也就相同,两个三角形面积相同又有什么用呢?与阴影部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发现阴影部分梯形是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部分,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就等于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减去空白三角形的面积。然后呢?
发现空白部分与另一个梯形合起来就组成了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刚好这个梯形的的相关条件都已知 可以算出面积,再根据等量替换就发现这两个梯形的面积是相同的,于是问题就得到解决。
上面就是这道题目的分析过程,先从条件出发,分析已知条件,再看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需要的条件,在尝试解决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再对条件进行分析和转化,最终将问题解决,转化的过程有些困难,这就是学生通过这道题目所需要掌握的,不能直接计算,那就需要转化,转化的过程很重要,这是这道题目解题的核心所在。通过这道题能掌握一种思维和方法这才是收获,在不断的思考和做题中让方法得到积累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能力也得到提升,数学思维说白了就是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