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技巧转折词的对比作用
如何解决逆向思维击破行测主旨观点题可疑选项?
如何解决逆向思维击破行测主旨观点题可疑选项?
主旨观点题作为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中片段阅读的大头,同时也是令许多公考学生头大的一部分。由于这类题型考察的是归纳概括能力和行文分析能力,主观性较强,是公考行测当中对言语理解要求最高的,所以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众多考生行测考试中的最大“凶手”,我们要在考试中找到这个“凶手”并且将之“绳之以法”。在考试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题目,某些选项可以很快排除,剩余两个或三个选项都特别像“犯罪嫌疑人”。t中公教育t专家认为,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运用逆向思维进行“侦破”,从“选项”这个“犯罪现场”出发,顺藤摸瓜,抽丝剥茧,追根溯源,找到真正的“行凶者”。t既然主旨观点题问的是“概括最准确的”、“作者想要强调的”、“文段意在说明”……那么我们就不妨从选项入手,假设如果作者想要准确、全面地表达选项中的意思,文段内容应该是什么?以下例题为例:
例题:社会重视老年工作,关注的重点在帮助老年人解决他们做不了的各种事情上,这自然是对的,但同时还需要关注老年人自己还能做什么。发现、发觉老年人自己还能做什么,加以支持,提供条件和方便,进行组织引导,这不仅可以增加老年人对社会、家庭的贡献,减轻他人的负责,更有利于老年人身心愉快、健康长寿。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组织引导老年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帮助其树立生活信心
B.关注老年人更应当组织引导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
C.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可以减轻社会家庭负担,利于长寿
D.老年工作的重点是帮助老年人解决他们做不了的事情
【中公解析】答案选B。
这道题目按照常规的解法:分析行文脉络,第一句为转折句,重点在“关注老年人自己还能做什么”,第二句重点在于说明什么要“关注老年人自己还能做什么”,也就是第一句话为提出观点,第二句话为原因分析,文段行文脉络为总分文段,因此文段主旨为首句中转折之后的内容,即“关注老年人自己还能做什么”,这个时候与给出的选项进行对比,发现A选项概括片面,B选项和C选项不好确定,D选项偏离重点。答案在B与C之间,这个时候我们发现用常规做法得出答案就不太容易。
此时我们就可以利用逆向思维进行解题:
剩余的两个“疑似正确选项”我们一个一个分析。首先,先假设B正确,那么就设想,如果把B选项作为一个中心议题来看,让我们自己写一个小文段,文段应该写什么内容?推测“嫌疑人”的“作案动机”。B选项内容为“关注老年人更应当组织引导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为了让这个观点成立,那么我们就会重点论述“组织引导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什么对于老年工作重要、这样做的意义何在”,“这样做对于老年人来说有什么好处”,回到原文进行比对,与原文相符,因此答案为B选项。
如果觉得不放心,同样的方法,我们把C选项作为议题,抛开原文段,设想文段内容应当是什么内容。C选项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可以减轻社会家庭负担,利于长寿”,那么文段为了论证此观点,就要重点说明“老年人老有所为对于家庭社会以及自身的重要意义”,与原文内容比对发现,这只是原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因此C选项内容片面,不能作为正确选项。
这样,我们从选项这个“犯罪现场”进行逆推,推测“犯罪嫌疑人”的动机,就确定哪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是与原文相符的,从而帮助我们在考场上快速锁定正确选项,争取这可能压死对手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公教育专家祝愿大家圆梦2019!
ID:海北中公教育(微信公众号:haibeioffcncom)
国考行测备考:片段阅读中常见的错误类型,有哪些?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无论是国考、省考等大型考试,还是事业单位、选调生等地区性类型的考试,片段阅读一定是行测考试中的核心重点,也是必要拿分关键所在。但是华图教育专家发现,考生们对这类题型貌似并不“感冒”,如何断定主旨,如何判断中心论点,依然“固执”、“任性”的全凭语感来做题,也经常不加思考的坠入考试常见的雷区中难以自拔。
错误选项之“无关比较”
所谓“无关比较”,实际上就是在选项中强加了两个信息之间的对比。举个例子,例如文段重点强调的是“诚信意识很重要”,但某选项却描述为“诚信比努力更重要”,那么这就是基本的错误表达。很多同学会落入类似的陷阱中,因为当选项在表达“诚信比努力更重要”的时候,很多学生会下意识理解成,这段话依然在强调诚信重要,从而进行了错误的选择。
所以也在这里忠告各位考生,一定要分清哪个选项是直接说明主旨,哪个选项进行的是“无关比较”。
错误选项之“偏离文段重点”
所谓偏离重点,实际上就是选择了非重点的内容进行概括。例如,转折文段中转折之前的内容,总分文段中举例论证的内容,因果文段中原因分析的内容,类似这样的信息,皆非通篇行文的重点话题。如果将非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本质上等同于无用功。
错误选项之“过度推断”
“过度推断”的问题,是很多学生会集中出现的错误。所谓“过度推断”,就是指学生在概括主旨的时候,主观性极强,往往会在主旨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推断和归纳,导致主旨的程度加重。
其实,“过度推断”的根源就在于,我们作为文段信息的阅览者,经常会主观的用自己的意识和情绪,来判断作者的立场,从而形成了自己认知层面上的“主旨”,但这个主旨却变味儿了,不再是作者的态度,而成了我们自身的想法。所以,在做片段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具备原文意识,立足于文段本身来思考,就原文的字句进行合理的概括,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再进行线性延伸,否则就失去了原来的“味道”。
以上就是图图小编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揭阳华图教育欢迎您前来留言探讨,记得点赞+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