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前置句判断口诀 宾语前置判断顺口溜?

[更新]
·
·
分类:行业
2239 阅读

宾语前置句判断口诀

宾语前置判断顺口溜?

宾语前置判断顺口溜?

宾语前置句口诀:
自疑已死否,脂肪想见尸
对应关键词:
自——自
疑——疑问句
已——以、与
死——是(广州音“是”和“死”音近)
否——否定句
脂——之
肪——方位名词
想——相
见——见
尸——诗
对应解释及例句:
一、“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举贤以自佐。(自佐,应是“佐自”,即帮助自己。)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自令,应是“令自”,让自己)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
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凭借什么。
三、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
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
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四、用“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例如:唯利是图(正常句序应该是“唯图利”)
五、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如: 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六、用“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
七、陈述句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
例如: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
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八、“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相许,应是“许相”。
②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相扶将,应是“扶将相”
九、“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见丁宁,应是“丁宁见”。
②慈父见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见背,应是“背见”。
十、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
②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有哪几种类型?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宾语是疑问代词的,或者附有疑问代词作定语的,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如:
1、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2、宋何罪之有?(《墨子 公输》)
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的。
如: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上不我用,即亡。(《史记 淮阴侯列传》)
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宣公十五年》)
三、有“是”、“之”等为标志的。
如:
1、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