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优等生 如何对孩子因材施教?

[更新]
·
·
分类:行业
4367 阅读

怎么才能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优等生

如何对孩子因材施教?

如何对孩子因材施教?

感谢邀请。
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太大了!驾驭不了,这是“专家”们研究的领域,而我仅仅是个实践中的探索者而已……
不过既然被邀请了,那就多少表达一些自己的看法吧。关于“因材施教”我查了一下百度百科,上面的解释如下: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它的实施需要贯彻四个方面的原则。因材施教对于教师、家长、学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不管这个解释是否权威,但是我相信基本没有人会相信目前我们能够享受到这种“终极教育”目标。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原则实际上多少也是存在与目前的教育中的比如我们很多人深恶痛绝的“择校”问题、重点班or平行班问题(或者快班or慢班)还有有些学校在尝试的走读制等等,这些实际上也算是“因材施教”。
但是正如前面所说,对于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很多人是并不认同的!
的确,谁会承认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是“差班”水平呢?纵然承认自己孩子学习能力不足,可是还是更希望自己孩子在重点学校、重点班去跟跟,哪怕是受受熏陶呢……
所以在我看来,从学校教育来看,“因材施教”自能做到一小部分而已,往多了说除了重点班or平行班之外,最多也就是在社团、竞赛、实践等方面给予孩子们更多的体验、学习机会。中小学还好说,到了高中还是会受到一些影响的。
不过我们不得不说有些高中其实已经“熬”出来了,他们真的不是以应试高考为主要目标,更多的是通过出国、竞赛等方式把优秀(有钱家庭)的学生“送”出去,当然,也同步进行着拼成绩的教育。
最靠谱的是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中的因材施教我想了半天,学校教育实在是对于多数人来说基本上没太有“因材施教”的机会,但是我却认为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更容易找得到一些。
简单说几个例子:
1、奥数奥数学习本身我认为就应该归为是“因材施教”一类。首先它虽然适合很多人去学,但是再往深了很多很多人就已经跟不上了,只适合少数人了——其实任何一个科目不都是这样吗?
而就目前的很多不叫正规的培训机构来看,基本上都能做到根据学生能力水平进行划分班型,也就是你的水平高那么你就去高一级的班型上课,如果你的水平差可以去另外的班型,有些机构我看已经从容易到困难分了四、五个班型。并且会每个学期进行考试以调整所在班型。
严格来说这就是“因材施教”。
2、文体艺术类等兴趣班(特长班)教育这部分教育的本身在我看来也是“因材施教”。
真的不是所有孩子都喜欢唱歌,也不是所有孩子都喜欢乐器,更不是所有孩子都喜欢书画、各种体育竞技等等!
孩子喜欢、有兴趣,那么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给孩子报各种级别的兴趣班。这绝对是“因材施教”。而且这部分的教育学校里无论如何也是解决不了的(除非个别的贵族学校)!充其量一个社团而已。
而那些什么机器人、编程等等内容更是如此,如果不是某所学校以这个为特色,那么多数学校实际上信息课老师对这些都是一知半解的(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通常“补习班”都算是“因材施教”说到补习班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头大或者排斥,其实大可不必!
补习班的本来定位就是因为某种原因(比如生病、比如学习能力不足等等)导致孩子的学业落下了,需要补习一下才能跟得上而已。
但是发展到现在“补习班”已经不仅仅包含它原来的含义,更多的实际上是“超前学”。不可否认,有些人反对“超前学”是有道理的,但是一刀切的反对我觉得就有点不能被接受了!——你自己超不动,为什么会认为别人也不需要呢?——这种行为的本身其实就是在反对“因材施教”啊!
有些孩子在接受力、理解力上都会更好一些,他们有这个能力“超前学”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等别人呢?既然学校无法提供,那么这部分“因材施教”的责任由家长、社会来承担,我觉得是合情合理的啊!
不要说什么孩子不快了,家长辛苦什么的!学习什么时候快乐过??不上辅导班光上学就快乐了?!别闹了好不好!人家“因材施教”管你什么事儿啊!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回过头看看“因材施教”的百科解读:“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认为这里的“教师”其实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师,还应该包括父母、社会各种班的教师!让我们看看这几条吧,有哪些是学校里能够保证给予自己孩子的?——其实都给了!但是在学校老师真的没法天天给你、周周给你这些不是吗?
这就是我眼里的“因材施教”,我没有信心和能力去培养一位科学家或者一位体育冠军或者一位娱乐明星……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让孩子的兴趣得到更多机会的发展,不足尽可能的帮他及时解决掉……

优等生的教育原则?

“优等生”的教育策略 常态的教育教学中,绝大部分老师往往只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即过多的关注差生向优生的转化工作,而忽略了如何教育“优等生”。
“优等生”,我们通常是指成绩突出,各方面都表现不错的学生。按素质教育的标准来看,所谓的“优等生”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即学生知识储量丰富化、道德品质宽容化、能力要求特长化、学习自主化、心理健康等。笔者所指的“优等生”是指在应试教育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在教学上,这些优生是讨人喜欢的,省时、省力、省事无须烦心,有时还给教师带来一些比赛获奖的荣誉。殊不知就是在教师沾沾自喜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他们的教育,许多的小“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就在这陶醉的掌声和赞扬中,成了“伤仲永”而最后“泯乎众也”。所以,我认为对待“优等生”和对待“差生”同样重要,因为他们亟待更高的发展。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上往往存在我盲目自傲、鄙视他人,遇到一点挫折就难以承受等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