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如何确定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如何确定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先选择一个恰当的基准,再选用适当的百分比乘以该基准,从而得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在实务中,有许多汇总性财务数据可以用作确定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基准,如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费用总额、毛利、净利润等。在选择适当的基准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财务报表的要素(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所定义的财务报表指标(如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及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提出的其他具体要求;
2、对某被审计单位而言,是否存在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财务报表项目(如特别关注与评价经营成果相关的信息);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及所在行业;
4、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所有权性质以及融资方式。
财务报表项目认定怎么区分?
在我国新审计准则中,财务报表认定分为三大类:
(1)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发生、完整性、准确性、截至、分类;
(2)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性、计价和分摊;
(3)与列报相关的认定: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完整性、分类和可理解性、准确性和计价。
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有什么区别?
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是指财务报表总体上的重要性水平,超过这一水平,就不能发表无保留意见了。
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是财务报表每一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即使某一项错报超过重要性水平,只要各项目错报累计低于财务报表总体上重要性水平,仍可以发表无保留意见。
财务报表层次和列报认定层次区别:前者等于后者之和。
重要性程度计算公式?
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有固定比率法,采用固定比率法的计算公式:判断基础×固定比率重要性金额。
重要性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偏离特定目标的差异或缺陷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的差异或缺陷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影响管理层的判断或决策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
重要性在计划阶段运用的目的主要是编制科学准确的审计项目计划,科学准确的审计项目计划应做到,既要能够降低审计风险水平,又要能够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十二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
但是,迄今为止,都还没有哪个国家明确规定重要性的量化标准。根据审计实务经验,通常有如下几种方法确定重要性水平:
1、税前净利润的5%—10%;
2、资产总额的0.5%—1%;
3、净资产的1%;
4、营业收入的0.5%—1%;
5、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两者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百分比。前四种方法统称为固定比率法,后一种方法又称为变动比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