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之间的关系如何融合
一个好孩子的五育目标?
一个好孩子的五育目标?
“五育并举”在学校具体落实过程中也常常落虚。落实落细“五育并举”的关键,是找到切入点和抓手,在“协调”上下功夫。
一是价值归一、同向而行。“五育并举”的内在要求或初心,即成为合格的时代新人。德行的内化、智识的习得、体魄的锻炼、审美的化成、劳动的铸就虽方法不同、要求不一,但方向相同、目标一致、价值归一,统一服务于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培养。
二是引领贯通、综合育人。“五育”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当前学校教育最为欠缺的劳动教育为例,学校要树立“以劳立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教育新思路。学校设计“五育并举”落实机制,要在“一育”中发现“五育”、融合“五育”、落实“五育”,在“五育”中认识“一育”、把握“一育”、实现“一育”。
三是统筹兼顾、自然化成。既然“五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指向,其内在发展安排也应具有统筹协调性,须在设计上统筹考虑,在内容体系和发展逻辑上下功夫。“五育并举”不是简单地做加法,其意义和作用是再造培养体系,学校需要在学时上综合安排、在内容设计上有机渗透、在育人方式上统筹兼顾。学校在内部管理上,要建构适应“五育融合”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班级建设体系以及整体性的学校文化体系,生成基于融合、为了融合和在融合之中的新型学校管理方式。
五育融合的方法?
为推进“五育”融合教育改革,学校确定了七条路径,进行全面的探索和实践。
第一,在机制保障方面,成立“五育”融合中心,融合教育、教学、课程、科研等多个部门,统筹课程设置、学科教学、活动策划等工作,发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和评价的功能,保障“五育”融合的培养目标能够落到实处。
第二,打造“五育”融合的教师队伍。要改变教师的育人观念,从学科本位、各自为政向“五育”融合转变。另外,要培训教师“五育”融合的教学新基本功,如备课中要从全人的角度出发,发展各学科教师协同教学的能力。
第三,设置“五育”融合的综合课程。开发了从低到高全系列的综合课程,体现了对“五育”的贯通培养。先系统梳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提炼学生应该具备的“五育”融合素养和能力结构;然后,将学校层面所有的课程打通、整合并进行分类,使其与学生的“五育”融合素养和能力结构相匹配;最后,形成结构清晰、相互关联的一体化课程方案,各种课程之间的搭配和结构思路要清晰、合乎逻辑,涵盖学生发展的必备知识领域和关键能力,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素养。
第四,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五育”融合目标。教師要站在全面育人的角度从事教学工作,优化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
第五,开展“五育”融合的学生活动。要将“五育”融合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的“五育”融合素养,关键在于学生内在的吸收和转化。学校应重视学生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
第六,建立体现“五育”融合的评价新标准,包括学校评价标准、课程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标准和教师评价标准等。学校应整体构建综合素质评价的课程化表达与活动性落实,系统制定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化规范,协调考虑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相关问题等。积极探索将学生纵向学习的全过程与横向发展的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整合起来,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突出评价的教育作用、推动作用、导向作用和贯通作用。
第七,结成以“五育”融合为共同目标愿景的教育共同体,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协同共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五育”的培养需要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学校可以起宣传、引领、指导的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社区和社会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大的课堂和舞台。
七条路径构建了“五育”融合的教育生态,将学校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提高了学校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