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养折射着父母的品行 为什么父母会对子女进行教养?

[更新]
·
·
分类:行业
1963 阅读

孩子的教养折射着父母的品行

为什么父母会对子女进行教养?

为什么父母会对子女进行教养?

因为人必须都有教养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良好的个人行为是检验道德的标准。《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都是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教导孩子如何接人待物,浅显的文字蕴含着很多做人的道理,不但对孩子有益,对于成年人的生活、工作也有着重要意义。
教养是家庭教育的综合体现,教养往往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每个人都应让自己得体,让他人舒适。
“华人管理教育第一人”余世维曾分享过一个案例:他有一个习惯,每次离开酒店,都会把床铺整理一下,把摊在桌面上的东西整理好,尽量将房间恢复成进来时的样子。这样进来清扫的阿姨会对住过的客人刮目相看。
也许客人和打扫阿姨永远不会见面,阿姨高看这一眼也并不会给客人带来什么,但这就是教养,在看不见的地方更显得弥足珍贵。一个人的教养,与贫富无关,与细节有关。
我有一个优秀的挚友樊亿钛,他也是位成功的企业家。每次用餐,他都会把餐巾纸撕成三份来用。三分之一用作擦嘴,三分之一用来清理餐盘,余下的三分之一放进口袋,留着下次使用。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答:“这样比较环保。”
垃圾不美好,但在丢弃时我们却可以留下美好的背影。一个人的教养,不在于外部环境怎样,而在于自己对自己有要求。
教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单纯的礼貌和微笑,而是一种习惯的积累,一种自我要求和涵养的综合。孩子的教养很多时候是从他人身上、从社会集体行为上习得的。人只要有受教育的机会,就能变得有知识。但如果一个人有教养,可能需要长期地修炼、习得和强化。
美国家长从小就教育孩子“good manners”的重要性,即良好的教养、行为举止。在美国人眼里,从小习得基本的礼貌用语是良好教养的重要部分。“Please”是孩子学会的第一个谦词,被称为“magic word”(有魔力的词)。美国家长常常告诉孩子,一句“sorry”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自己做错了什么,及时表示抱歉,也是风度和教养的表现。在幼儿园和小学教室,老师和孩子还会专门做一个礼貌用语的展示板,写着“be nice we share we say I’m sorry we show respect be a caring friend listen when someone is speaking”等,随时提醒自己,要做一个优雅、有礼貌的人。
在日本,孩子会独立吃饭后,妈妈就会教育他,饭前必须说一声“我要开动喽”,饭后要说“谢谢款待”;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向父母说一声“我出门了”,父母要回应“走好”;每次回家要说一声“我回来了”,家人也要回应“欢迎回家”。其实,这些礼仪早在我们的中华经典《弟子规》里就有,“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而我们渐渐遗忘了的这些礼仪,日本却沿袭了千年。
让孩子懂得尊重,懂得与人相处,成长过程就会更愉快,入学后人际关系会发展得更好,将来步入社会也会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心中有他人”是有教养的人必备的修为。教养更是一种体谅,用“同理心”体会别人的不容易,体谅别人的处境和习惯。当一个人拥有了良好教养的时候,他就能举止得体,进退有度,在取舍之间能把握好分寸。
在美国的公众场合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Take one at a time!它的意思是“一次只取一个”。这一句话渗透在生活的每个细节处。比如,参加社区活动有免费点心,家长会告诉孩子:“请一次只拿一块饼干,给后面来的人留一些。”上艺术课,也会时刻提醒孩子“一次请只拿一张纸”……
中国有一句古语:“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教养是一个人内在良好品格和修养映射于外的优雅和从容之美,更显现了一个人的情商水平。品行与教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提升自己立身于世、安身立命的能力。一个人假如没有了教养,所有优势都会蒙尘。
作为家长,不以“孩子”之名,行无礼之事;不以“年幼”为由,推脱管教之责。因为我们就是孩子眼中的社会!
教养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所言:“见贤思贤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摘自网络,侵权必删!

文化程度高低与道德,品行,修养成正比吗?为什么?

一般来说文化程度与道德修养品行是成正比的,因为文化高的考虑事情全面一点,周全一点,长远一点,但不是绝对,文化低一点的人不等于道德修养品行都比文化高的人差,因为道德修养品行跟家教祖传关系很大,例如:个別家庭长辈恶毒横行,毫无疑问其晚辈大多也不讲理。总之,文化低的人教养略低于文化高的人,并非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