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面临怎么的挑战?

[更新]
·
·
分类:行业
2491 阅读

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面临怎么的挑战?

大学生就业面临怎么的挑战?

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在众多求职者中,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是备受关注。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难年甚一年。就在上百万2006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无着落的时候,2007届毕业生就业高峰又呼啸而来。2007年,全国应届毕业生预计将达500万。各大高校的准毕业生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曾经的天之骄子,曾经考上大学就捧上了铁饭碗的时代,一去不返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2002年开始,高校毕业人数每年以60-70万增加,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达到413万。正是高校扩招使毕业人数激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业压力。于是一些人产生了质疑,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高校扩招造成的。其实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仅是就业人数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扩招的并不是需要的人才。就业难并非单纯的供大于求,更重要的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而且由于扩招过于迅速,教育资源紧缺,使教育质量下降。据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陈旧,与社会相脱节。于是又出现了大学生能力低下的问题。社会的质疑,学生的迷茫,无疑又给就业难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当然,对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要用发展的眼光从多角度来看。除了当前高校盲目扩招和教育体制的问题外,还有其它重要原因:首先,“十五”期间是我国劳动力增长,供给的高峰时期,同时也是就业岗位比较紧张的时期,大学生就业高峰与全社会就业高峰重叠。在高校扩招政策实施的同时,国家还开始了国有企业的大规模改革,几千万的下岗工人需要再就业,加上大量涌入城市中的农民工也需要就业。于是,大学生,下岗职工,农民工的三重就业共同出现,给大学生的就业增加了相当的困难。其次,大学生自身择业观念所致。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大学生的期望值太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存在“精英”意识。大学毕业生过多地追求高待遇,高福利,希望能留在大城市,有体面的工作,而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脚踏实地的去做工作。再次,现行用人制度的不完善和用人单位的盲目设置障碍,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基层和西部地区需要大学生担任公务员和教师,但大学生去工作,户口和档案一同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遇到制度性障碍。还有,现在的招聘会,多的是经验障碍,动辄两三年工作经验,这就把刚毕业的学生拒之门外了。加上地域差异,性别歧视等不公平的人为因素也阻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总之,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多方面,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就业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性和现实性。出现问题,我们不应该抓住是谁的过错而紧紧不放,我们需要找出问题根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对策面对如此紧迫的就业压力,我们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全面的应对对策。(一)根本:要求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转变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首先,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要注重对自己各种能力的培养。养成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要转变择业观念。改变 “人往高处走”的传统观念,放下架子,低姿态走入社会,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第三,树立动态的就业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人很难再在一个单位工作一辈子,这就要求大学生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克服不切实际的想法,实现择机就业,灵活就业,弹性就业。(二)改革: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对学校专业进行调整,特别是课选设置和教学内容调整对于高校扩招,要进行政策性改革。相关部门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政策,实现扩招有计划,有侧重,有方向。扩招层次不应停留在本科阶段,还要相应的扩大研究生阶段的招生。对于大中专院校来讲,要进行本校的专业调整,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改革课程体系,做到整体优化,进一步整合课程设置,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同时,要改革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加大实习力度,改变教师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积极主动地与社会问题相联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三)指导:加强就业准备教育,就业指导进入课堂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大学生教育,使每一个大学生从大一就开始进行职业规划,通过四年的不断认知和完善,逐渐确立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当前,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大都不尽人意,相关调查表明,68%的被访者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满意,认为“不完善,指导渠道过于单一”。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就业指导课教材等问题都是当前就业指导面临的难题。这就需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一步加强,同社会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走出校门,了解社会,了解就业市场,了解行业就业状况。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更好的就业辅导之路,形成新思想,新举措,更好的指导毕业生就业。(四)互动: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形成双向就业,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企业也要制定合理、有效的用人标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在于用人单位盲目的设置障碍,过高的要求和不切实际的条件,造成了大量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大学生自身努力的前提下,用人单位应该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用人标准,不要一味的提高门槛,不能搞职业歧视、性别歧视等有失公平的用人标准。要积极主动地提供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及时把自己的情况公布给毕业生,真正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就业平台,使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平等的市场主体条件下,自愿选择,合理就业。(五)培训:针对就业岗位需要,及时合理的进行应急性培训,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通过培训,大学生能尽快熟悉就业岗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培养与时俱进的思想,使适应能力和接触范围更进一步与社会接轨。通过培训,还要让毕业生明白:要及时给自己充电,更好的学习和利用新知识,新技能,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更好的汲取知识,充实自我,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最终走向成功。总结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有着其历史必然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实际上暴露出现行体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以及大学生就业制度与市场经济要求相脱节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客观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矛盾与问题,因势利导,科学应对,变挑战为机遇。

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放弃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想法,二十五年前,国家包分配,国企是不得不要,除非你差到连毕业证都拿不到,现在是买方市场,企业要求员工有经验,吃苦耐劳,一专多能,极力压榨员工最后一滴血汗。
我对毕业生的建议有两条一是先就业再择业,二是谨记天上不能掉馅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