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学生在古代怎么称呼 古时候的学生叫什么?

[更新]
·
·
分类:行业
1313 阅读

别人的学生在古代怎么称呼

古时候的学生叫什么?

古时候的学生叫什么?

学子
春秋时代,学生就被称为“学子”。《诗经·郑风·子衿》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玄注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学子而俱在学校之中。” 宋代林景熙《酬谢皋父见寄》有诗云:“风雅一手提,学子屦满户。”
弟子
对于老师,学生就是弟子。《论语·雍也》中有“ 弟子孰为好学?”宋代欧阳修 《后汉孔宙碑阴题名》:“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对同学有什么雅称?

对同学的雅称叫同窗、砚席、窗友等。同学是对同班级学生的通称,而同窗本意是指在同一所学校里就读的人,现在因人口基数大多用为指同班同学。
古代学习条件很艰苦,所以就把同学称作同窗;窗,有寒窗之含义,说同窗二字,则显示出了说话者之间的亲密和尊重,比说同学要亲切许多。

学生对同学家长或亲友应怎样称呼?

首先交待一下:本人中国人,女,90后,北方。虽然都是亲朋友,不过由于结识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关系程度等,叫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1.调侃型:适用于玩得开的,彼此很熟悉的朋友,比如老同学、青梅竹马。脑残,二狗,大脑袋,自己或别人给他(她)起的外号(年少的时候就互相起外号)。
外号要适度,玩笑开过头了也会伤感情,也不要几天就给人家起个外号,一开始叫什么叫准了就不要再改了。
2.成熟型:适用于长大了之后结交的朋友,工作中的朋友,关系适中,不知道外号,一般外号有点损也不好问人家,自己再给人家起外号也不太礼貌。名字后两个字,名字最后一个字叠成两个字,要是有英文名也可以叫英文名。拉近距离,听起来很亲切。
3.温柔型:适用于感情很好的闺蜜哥们。叫名字里有代表性的一个字,或者在这个字前面加上“我”字,或者在这个字结尾加上“宝”字。表达出你们之间亲密的关系。
4.崇拜型:适用于年龄阅历等有差距的朋友之间。名字最后一个字或姓氏加哥(姐),男神女神,大哥大姐,老大。
关系相对的,反过来,可以最后一个字或姓氏加弟或妹。
5.肉麻型:多适用于女生之间。亲爱的,乖乖,宝贝。
6.男生之间粗鲁型:儿子,铁子,兄弟,哥们。

古代学校有哪些称谓?

中国古代的学校,是按照礼制和规模来称谓的,分为塾、庠、序、泮宫、辟雍等,这些称谓,大抵是在上三代(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并落定为礼制规范。
塾:是形声字,“孰”通“熟”,意思为瓜果等作物成熟了,可以享用了;“土”指园地、地方;这两个意思合起来表示享用成熟瓜果的地方。古时,瓜果作物成熟后摘收回来,就堆放在宅门内两侧的走廊或堂屋里,是家人、族人们聚合尝鲜的地方。但是这种地方一年中只会在特定的季节使用几次,平时大都空闲着,于是也就被兼做教书就读之所。西周时,这种规制已经被确定下来,成为家族设置的初级学校,也称为家塾或私塾。《礼记·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塾的规模,按周礼的规定是“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共同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就教于塾”(见《礼记·学记》郑玄注、孔颖达疏)。古时地广人稀,方圆百里之内以二十五户人家为单位,找一个大户人家的宅门内东西两侧的堂屋作教室,就是最基层的学校,叫做“塾”。想来这“塾”的规模也堪可观,如若是每户有四、五个学龄孩子(在非计划生育的年代很正常),那就是一百多学生呢。
庠(xiáng阳平 ):也是个形声字,“广”字就跟房屋有关。根据《礼记·学记》的描述,“庠”是比“塾”规模和等级更大更高的学校,叫做“党有庠”。所谓“党”,是五百家的居所,也称乡党,这样的规模,大概是二十个“塾”。在夏、商时期(距今4000~3000年前),庠就已经广泛存在了,可见中华教育体制之悠久。
序:本意是指房屋的东西墙,引申为场所,也做为学校的别称。《周礼》记载:“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序”那时也是教习射箭的场所,其部分功能类似于今天的体校。东汉大儒郑玄解释:“序,州党之学也。”庠、序在古代并称为学校,也有解释为:“殷曰庠,周曰序”(《孟子·滕文公上》),殷商时叫“庠”,周朝叫“序”,也有“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之说(《说文》)。总之,庠、序是比塾格制更高、规模更大的学校。
泮(pan,去声)宫:是贵族子弟学校,大概贵到诸侯级别。《礼记·王制》:“诸侯曰泮宫”,所谓“泮水”,反映了当时的礼制,诸侯创办的学校建筑格局只能是三面环水。这类学校注重的不是规模,而是地位和档次,后来的科举制度中,生员入学也称“入泮”。
辟(bi,去声)雍:《礼记·王制》:“天子曰辟雍”,所谓“辟”,汉班固在《白虎通·辟雍》的解释:“辟者,璧也。”它象征着天圆地方,又有流水环绕,意喻为阴阳拱合、教化流行。辟雍是在诸侯之上的、最高层的皇家子弟学校,是最高学府。至少在西周时期(距今约3000年~2700年)辟雍就成制式了,它是个圆形建筑,四面环水,凡周天子的子弟都要也只能在这里学习,所教大概也是帝王之学。后来,历代皆有辟雍,只是功能逐渐演化为祭祀场所。唯一保留其本来功能的,应该是乾隆时建造、历朝清朝皇帝的讲学之所、现今北京国子监内的辟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