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a怎么为html添加映射
idea的热加载怎么实现的?
idea的热加载怎么实现的?
1. 题主说的IDEA 热加载是什么?
在IDEA中开发WEB项目时,IDEA的 发布按钮带来的热加载
IDEA插件带来的热加载注意:热加载 热部署 热更新 实际上是一个概念,下文中会混用。2. 简单解释下这两种形式
1)IDEA在开发WEB项目时,热部署按钮的或者启动按钮的四个选项,如图
事实上,IDEA通过tomcat运行项目时需要指定tomcat的home目录,然后启动时IDEA会运行
并指定上下文配置目录,web根目录(就是项目)。配置和web下项目会发布到IDEA的配置文件夹中。具体路径如下:
Using CATALINA_BASE: C:Users用户名.IntelliJIdea2018.2(IDEA配置目录)systemtomcatUnnamed_项目名
Using CATALINA_HOME: D:MySoftapache-tomcat-8.5.29
Using CATALINA_TMPDIR: D:MySoftapache-tomcat-8.5.29temp
Using JRE_HOME: D:MySoftJavajdk1.8.0_171
Using CLASSPATH: D:MySoftapache-tomcat-8.5.29inootstrap.jarD:MySoftapache-tomcat-8.5.29intomcat-juli.jar其实和将war包放入tomcat的webapp目录,没有任何功能上的区别!
资源文件和class的热更新就是文件替换!而java class的热加载,是tomcat(满足servlet标准的web容器都支持)自身的功能。
在tomcat
server.xml
中可以自己指定 autoDeploytrue 是否开关,如果关闭,就不支持热部署了。每次修改class都需要重启,但是修改资源文件不需要,因为资源文件不用加载到内存中,只是需要时才加载。
上图四个选项:1.update resources 更新变动的资源文件 2. update classes and resources 更新变动的class和资源文件 3. redeploy class和资源文件全部更新 4. 重启tomcat
另外:
eclipse和idea在部署web应用这一块做法几乎完全相同,但是一些配置行为不同,并且部署的目录在工作空间的
.metadata
里。
2. IDEA插件带来的热加载
1)Settings-gtBuild project automatically
这个设置就是将class自动编译到普通项目的bin目录,或者maven项目的target目录中,不论从外部servlet容器还是嵌入式容器,只要启动就需要tomcat、jetty等servlet容器开启热部署,如果没有开起,依然不能使用热部署。
2)spring-boot-devtools
这个是springboot项目中使用的插件,在项目启动后,会默认启动一个线程,监视工作空间或者target中,发生文件改动就即时更新。
3. 简单阐述原理
资源文件都是在需要时读取,所以热更新直接就能替换,主要是java类的热更新。
双亲委派机制双亲委派模型的过程是:如果一个类加载器收到了类加载的请求,它首先不会自己去尝试加载这个 类,而是把这个请求委派给父类加载器去完成,每一个层次的类加载器都是如此,因此所有的加载请 求最终都应该传送到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中,只有当父加载器反馈自己无法完全这个加载请求时,子 加载器才会尝试自己去加载。 (某个特定的类加载器在接到加载类的请求时,首先将加载任务委托给 父类加载器,依次递归,如果父类加载器可以完成类加载任务,就成功返回;只有父类加载器无法完 成此加载任务时,才自己去加载。)沙箱机制沙箱机制是由基于双亲委派机制上 采取的一种JVM的自我保护机制,假设你要写一个 的类,由于双亲委派机制的原理,此请求会先交给Bootstrap试图进行加载,但是Bootstrap在加载类时首 先通过包和类名查找rt.jar中有没有该类,有则优先加载rt.jar包中的类,因此就保证了java的运行机制不 会被破坏.双亲委派机制 沙箱机制(防止恶意代码对java的破坏Java类加载器种类1. Bootstrap类加载器 - $JAVA_HOME/jre/lib/rt.jar2. Ext类加载器 - $JAVA_HOME/jre/lib/ext/*.jar3. System(或者AppClassLoader)类加载器 - $CLASSPATHAppClassLoader 应用类加载器在最下面,中间是 ExtClassLoader拓展类加载器,最上面是BootstrapClassLoader 启动类加载器。(三者之 间是父子关系)上面还有一点,就是类加载器都是开头的,它是一个java虚 拟机的入口应用
上面说的只是说,系统类不能被冒充,但是还是能再次加载的!(网上所有说,例如可以在自己的项目里简历
能替换jdk的String的,都是错误的)
也就是说,我们要实现热更新、热部署、热加载,只要实现自己的类加载器,去约定好的路径加载class,就完全能实现自己的热部署插件!
4. 解决问题
idea的热加载怎么实现的?
java双亲委派机制,一个类已经加载,还能重新加载覆盖吗?如不能是怎么实现热加载IDEA的热加载是通过复制文件到tomcat的映射webapp中,让tomcat自动部署,或者是springboot项目发布文件到target目录中,让嵌入式serlvet容器自动部署,究其原理是Java语言的类加载机制(类加载机制会使用双亲委派原则) 。
一个类被加载到内存中,能够被覆盖。
结束。
软件是用编程软件编的,编程软件又怎么来的?
软件是用编程软件写成的,那么编程软件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吧,我真的没办法一个个给你解释到底,不然你要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可能一顿火锅的功夫我也没办法给你说完。举个例子哈,IntelliJ IDEA和Eclipse都是Java的IDE,用这两个IDE可以写非常多的软件,比如Android Studio先后分别基于这两个软件,Android上所有的软件都是用这玩意儿开发的,但是这两个IDE本身也都是Java语言开发的,这两个IDE呢最初肯定是在Vim/Emacs Java开发的,咱就先说到这里,不然要喋喋不休了。
我给大家提一个思路,大家按照这个思路可以自己去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我给大家说一说Google实现Go 1.5自举、去除所有的C语言程序的过程,大家慢慢就明白了,基本上计算机技术都是这样迭代出来的,比如怎么先有了C语言、现有了Unix,又如何在这些基础上,诞生了Emacs、C 等众多新的软件和技术。
事实上现在所有新的编程语言,基本上都会考虑在C语言的基础之上构建,Go语言也不例外,何况Go语言的重要设计者之一肯汤普森老爷子,还是C语言、Unix之父。Go语言发展的第一阶段,就是开发一个从C语言到Go语言的翻译器,将C语言编译器翻译成Go语言的,不过了Go语言核心设计团队的三位大神非常机智,他们最大程度避免了在Go语言编译器设计中,大量使用未来很难移植到Go语言的一些特性,比如宏、比如指针,这些都是C、C 留下的一些糟糕的设计,不符合现在的编程语言设计潮流。转换编译器源码树产生一个Go语言编译器,不过这时候还是典型C语言风格。
接下来,Google对编译器进行了优化,将编译器CPU、内存等硬件资源占用的问题解决了,并且引入了并行概念。为了改进编译器在消除边界检查等问题下的能力,同时在不依赖架构的node*s、prog*s之间引入一个中间表示。这些事情完成之后,Google就做了最后一步,用Go 1.5、也就是当时Go语言最新版本,用go/parser和go/types替换了编译器前端,至此Go语言实现了自举,并且获得了一个稳定高效的编译器实现。
Go语言本身编程难度要比C更简单,这是因为Go语言跟很多高级语言一样,摒弃了指针、规避了内存泄漏、解决了缓冲区溢出,深度递归时栈的溢出,摒弃了宏这些定义。Go语言工具链对模块化、单元测试、以及性能分析支持更好,在修改内部API或重构时,应用自动化程序重构前景更加值得期待。
你看这就是Go语言从C语言写编译器 ,到最终实现Go语言完全自举的过程,当然大家都知道图灵完备的编程语言都可以实现自举,理论上符合图灵完备的编程语言都是这么发展的,C 就是这么发展的,满足这个条件的编程语言,你才能作为其他编程语言的基础。
那么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上,编写软件的编程软件又是在什么环境下开发的呢?计算机技术发展至今,在机器语言的基础上,弄出了汇编语言,接着两位祖师爷弄了C语言和Unix系统,接着在这个基础上,又有人弄了Emacs、Vim、GCC,你看基本上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所有根基技术就有了。
接着就是用C语言写各种操作系统,为了各种需求写各种编程语言,又根据各种需求开发各种集成开发环境,然后又根据各种应用需求用集成开发环境写其他应用软件,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计算机技术发展进化流程。
编程软件也是,先有了机器语言,打孔时代创造和发明了汇编语言,汇编语言的基础上又有了B语言,然后B语言的基础上发明了C语言,C语言重写Unix,于是现代计算机的雏形也就有了。早期是一生一、机器语言生汇编,然后机器和汇编语言生C语言,到C语言时代就是一生万物、C语言生万物,现在就是多生万物。这就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