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图形拼成的图画 古代几何图形有哪些?

[更新]
·
·
分类:行业
4919 阅读

几何图形拼成的图画

古代几何图形有哪些?

古代几何图形有哪些?

中国的几何有悠久的历史,可靠的记录从公元前十五世纪,甲骨文内己有规和矩二个字,规是用来画圆的,矩是用来画方的.
汉代石刻中矩的形状类似现在的直角三角形,大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左右,中国已记载了有名的勾股定理.圆和方的研究在古代中国几何发展中占了重要位置.墨子对圆的定义是:“圆,一中同长也.”—个中心到圆周相等的图形叫圆,这解释要比欧几里得还早一百多年.
在圆周率的计算上有刘歆、张衡、刘徽、王蕃、祖冲之、赵友钦等人都较有成就,其中刘徽、祖冲之、赵友钦的方法和所得的结果举世闻名.
祖冲之所得的结果π355/133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在刘徽的《九章算术》注中曾多次显露出他对极限概念的天才.在平面几何中用直角三角形或正方形和在立体几何中用锥体和长方柱体进行移补,这构成中国古代几何的特点.中国数学家善于把代数上的成就运用到几何上,而又用几何图形来证明代数,数值代数和直观几何有机的配合起来,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如何用几何画板演示线动成面?

点线面体是立体构成的基本形态要素,它们之间呈复杂的互动性,这个概念的引入是为了学习立体几何知识,从而认识立体图形的分类与图形的变化。在讲课时,给学生们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从而认识到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即“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几何画板作为老师常用的数学几何绘图软件,可以帮助老师制作教学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地理解。下面就一起来学习在几何画板中制作点线面体相互变换的动画课件。
动态演示点线面体的相互变换课件样图:
几何画板课件模板——动态演示点线面体的相互变换
以上课件中,利用点值法制作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动画,可以手动操作使点P从线段GH的端点G向右边移动,当移动到点E时,就演示了点动成线;当移动到点F时,就演示了线动成面;移动到点H时,就演示了面动成体。
另外,还可以通过控制按钮来进行演示,点击“点-线-面-体-变换”按钮,就可以一次性完成点线面体的变换过程;点击“还原”按钮,就可以恢复到初始状态。另外也是可以利用操作按钮分步演示,点击“点动成线”按钮,就可以演示点动成线过程;点击“线动成面”按钮,就可以演示线动成面过程;点击“面动成体”按钮,就可以演示面动成体过程。
有了该课件,从而用来在课堂上演示点线面体相互变换过程,从而知道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