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引导
如何让家长配合老师的数学教学?
如何让家长配合老师的数学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得到了优化。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科目,几乎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教师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这门科目的学习和成绩。但是课改实践表明,光靠教师的知识教授是不够的,家长也应该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构建家校互联,完善信息共享
学校与家庭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学生不是在家里就是在学校,所以接触的人主要就是同学、教师和父母。而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外界影响。数学学习需要成熟的逻辑思维与理性思维,所以外界环境极为重要。学校老师与家庭父母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家校互联的构建既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氛围,又能及时沟通孩子的学习状态及其活动心理,及时引导学生成长。家校信息的分享有助于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感情,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让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同时,对于数学学习来说,不可少的是合作与交流,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数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可以让家长与孩子进行合作与讨论。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把数学渗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普及管理与教育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等方面的知识。现在西安的部分中小学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家校互动”活动,让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到教学中。这样带来了更重要的改变,那就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更新,实施适合孩子性格和心理的数学教学方法会使教学效果得以显著增强。比如在家校互联、信息分享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向学校教师反应:“孩子在家里提到了哪些学科方面担心的问题?学校老师教育教学方法哪里很好,又有哪些方面还需要改善和提高?”这样进行信息分享对老师和学校改进及增强自己的工作及教学效果都大有益处。
二、招募家长志愿者,提高课前课后效率
让家长担任孩子数学学习的志愿者,不但能够优化时间提高效率,还能够促进家校互联。具体来说,家长志愿者就是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自愿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以志愿者的形式和教师共同承担孩子数学教学的责任。这是一种新的参与形式也是一种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家长能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负责任、关爱孩子的形象,并且增强了身为家长的荣誉感。通过课前对数学新知识的预习,课后做题巩固,学生能够快速地吸收内化知识为自己所用,这对于数学思维的培养是极为有益的。
通过家长反馈,教师的负担减轻了许多,也就能够更专心地培养学生的习惯、做好班级管理等各方面工作了。比如艾青中学开展的“家庭实验室”活动,“家庭实验室”不同于学校日常的学习,是以家庭为发散点单位,课本以外的知识,并且延伸课堂内容,与家庭成员一起进行学习和实践的活动。这个活动不仅使学生提高对数学学习乃至所有学科学习的兴趣,而且帮助家长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招募家长志愿者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家长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大部分家长平时都是以工作繁忙为理由和借口忽视了关爱孩子,更不要提对孩子学习的关心了。招募家长志愿者这一举措直接推动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学活动的参与。
三、设计交流的平台,家长的“课外作业”
学校应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网络信息为家长设计一个交流的平台。不仅可以交流家庭教育方法,还可以开阔眼界,注重孩子内在素质的培养。家长在这个交流平台里和学校互动,教师布置一些实践任务,让学生回家与父母一起操作。这样不知不觉家长就参与到了学校管理与教学活动中,相当于是家长的“课外作业”。一般来说,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教育过程中,学校告知家长的活动,家长们大都愿意配合学校、主动参与。但是,这样主动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能够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家长的参与度。比如在教授“三角形全等”这一章节时,因为内容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学生掌握起来有难度。但是,学校可以告知家长在家里通过工具辅助,帮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全等”这一概念。等回到学校时,学生会告诉教师,在家里父母已经帮助他们理解了。这样不但让学生迅速接受并理解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正确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在生活中感知数学,也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而且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成长的家庭环境,导致学生对于同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因材施教,家长更应该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为孩子提供数学学习实践的空间。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我来说说我的一些想法:
对于学生的研究能力,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最基本的能力开始。
现在的小学数学一直在说四基,四能,这当中就包含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培养阵地在课堂,结合四能,教师要在课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培养能力的前提是保证基础的牢固。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给学生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数学问题,同时帮助学生将问题思考的更加深入,而后让学生去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其实很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如果只是让学生跟着老师走,必然谈不上研究,而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方法,实际就是在帮助学生积累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无论失败还是成功都是经验。在学生自己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必要的地方进行提示或是组织研讨,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最后还要让学生回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时的总结方法,提升认识。
如果能按照这样的思路坚持下去,我想学生的研究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一点拙见,见笑